派屈克的生死抉擇/Lisa Belkin/天下文化

煮菜、買書、借書、看書、寫心得,
把日子回歸到最單純的狀態,
雖然還是有一大堆的外界壓力,
喵喵很努力的不要讓自己跟著混亂打轉。
(不要再一直逼問我申請結果出來沒or啥時會出來了!)
(我他媽的也很擔心有啥意外然後今年還是沒學校唸!)
(可是這些真的不是我能夠掌控的!)
(So, please leave me alone and respect my own space!)

這本書其實是今年開始這批書單裡第一本看完的,
(接下來會開始閱讀第二大批,敬請期待。XD)
可是心得太難下手,看著電腦螢幕,
遲遲不知該如何整理腦子裡的千頭萬緒。

照例要批一下爛翻譯,
"First, do no harm"這樣的英文書名,
可以翻成讓人毫無拾起翻閱之興味的中文名,
雖然說直譯也很糟糕,
旦也犯不著如此的灑狗血吧~~

Anyway,"派屈克的生死抉擇",
基本上是透過德州赫門醫院裡一個又一個棘手的案例,
來探討醫學進步之下道德邊界的含糊與混亂的情形。

派屈克是個15歲的男孩,
罹患先天結腸肥大症,幾年來一在動手術結掉腸子,
醫生現在面臨他已無法自行消化食物,
同時輸送養分的靜脈注射管即將再不知道幾度的阻塞的情形,
還應該在動手術嗎?
那會是在給這個男孩苟延殘喘等待不知道會不會有奇蹟的機會,
還是只是消極的增長他的壽命,給他更多的折磨?
醫生該不該跟這個15歲的男孩據實以告?
醫院到底還應該"見招拆招"多久?

隨著醫學的進步,有越還越多"該死但死不成"的人,
基於醫學誓詞,有存活希望就該全力搶救,
基於人性尊嚴,"賴活"有時候不見得優於"好死"...
這是一種無法選擇的兩難。

對醫生如此,對家屬如此,
法蘭和凱瑞已經因早產喪失了雙胞胎中的男嬰,
他們的女兒還在保溫箱中掙扎的活著,
可是可以預見的重重困難的未來,
讓這對夫婦爭取拆除女兒的呼吸管任其自然死亡,
卻因此跟無論如何就是不願放棄的醫生請了爭執......

除此之外,醫院還越來越無可避免的成為營利機構;
那些付不出住院費用的長期病人,
基於道德必須要收,基於醫院虧損情形又應該盡速轉院,
也突顯的現今醫院所面臨的另一種兩難。

比如原先以為他會死然後可成為好器官捐贈者而讓他入院,
結果沒想到他沒死成而"只是"全身癱瘓成為一顆活著的頭,
且清楚表達願意這樣活下去的阿曼度,
因沒有保險又是低收入墨西哥裔勞工,
付不出長期住院療養復健費用又消耗了醫院的大量資源,
而成為了赫門醫院的燙手山芋......

赫門醫院設有道德委員會,專門處理這些問題,
問題是,有些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於是我們只能看到醫生們、家屬們、病人們,
在現代醫院系統與醫學不算勝利(死不了但也治不好)的進步,
所交織而成的迷宮中打轉、混亂、掙扎、迷惑。

Lisa Belkin誠實的以報導手法記錄了不同案例,
唯一相同的是面對兩難的不知所措,
以及面對"醫學進步"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的猶豫與進退不得,
即使是本書完成的四年後,
法蘭與凱瑞仍忍不住打電話給Lisa Belkin,
切切詢問當初讓女兒拔管死亡的決定,到底是不是"錯了"?

我很心疼,且對這些混亂感同身受;
在作化療最痛苦的時候,
我也真的有想過"這麼痛苦乾脆不要做了,死了就算了!",
喵動手術的時候,喵爸也在手術房外崩潰說過,
"如果之後會像爸爸(喵外公)那麼辛苦,乾脆就在手術台走了算了!"......

書的封面的問題:
"生命到底何價?什麼樣的人生才叫值得一活?誰又有權做決定",
實際上都是無解的;
癱瘓的人生對我而言跟死了差不多,
Jean- Dominique Bauby卻還是寫的出振奮人心的"潛水鐘與蝴蝶",
一個人生命的本質恐怕還是只有自己在過的那個人才懂得的。

所以,有時候不是誰能堅持誰就比較勇敢或堅強的問題,
堅持救到底的醫生不一定就是好醫生,
能夠平靜的離去不用承受過度的急救措施未必是壞事;
我們每個人都只能嘗試在當下做出看似最好的選擇,
選了就不能回頭了,無法界定"對"或"錯",
人類的脆弱在於我們總是會擔心、會回憶、會質疑,
於是讓自己痛苦。

科學有科學的能與不能,人類也有人類的能與不能,
掌握"能"而放下"不能"的,
那麼,也許,即使面對兩難,
我們至少還有機會讓自己的靈魂不會跟著陷入泥淖中。

沒有誰能告訴荀荀的父母他們做的到底對不對,
不過,我很想給他們一個擁抱,
告訴他們,"你們真的,辛苦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sa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