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山 - 邊境流浪者/謝旺霖/遠流

好久沒有看一本書看的這麼"痛苦",
看看停停,這一章那一章斷斷續續的看完。

別誤會,這跟看"槍砲、病菌與鋼鐵"的那種痛苦是不一樣的,
Jared Diamond是文字太武斷,敘述太飽滿,思考太跳躍,
所以才三不五時的被我以害我浪費生命跟金錢的怨念拿出來鞭(笑)。
至於謝旺霖,他的文字是滿含生命的,
囈語般的自問自答完整呈現了作者心裡種種恐懼、掙扎、矛盾,
透過第二人稱的寫作設定,雖然總是在說"你"怎樣怎樣,
卻也讓讀者可以更清楚更完整的看到那個赤裸裸的"我"其實是這樣那樣的,
也所以,很多時候,才會給讀者猛烈的衝擊,
於是,不忍卒睹。

我自己知道,巨大的羨慕與無可避免的質疑情緒,
才是讓我又愛又恨的讀著這本書的原因。

羨慕?是的,我羨慕那種明明抖的要死還是上路、還是騎車的義無反顧;
可是我同時也強烈的質疑著這種義無反顧之下,
所必須自私、必須犧牲、必須放下的種種。

謝旺霖在雲門"流浪者計畫"的贊助下,
單騎過雪季的西藏,攀行兩個月,從雲南到西藏,
途中勢必會遭遇的兇險是不用多說的,
路險,可能面對的搶劫、偷竊、公安盤查,也是各種各樣的險,
Anyway,他辦到了,最後在布達拉宮的廣場前放心的大哭一場。

在專文推薦中,
施振榮與郝譽翔不約而同的用了"勇氣與毅力"來解釋這樣的"壯舉"能完成的原因。
毅力,我相信是有的,沒有一點堅持的人大概半路早就落跑了,
至於勇氣,我懷疑,那到底是能不能稱之為"勇敢"的情懷。

一開始,謝旺霖是說,因為失戀了,所以想去流浪,
想瘋狂的去找一個"再也沒有思念的地方";
然後是對於未來的前途茫茫,
法律與政治的雙修學位,沒有他的熱情可以寄託的地方,
想要前往文學的路"重新來過",週遭的阻擋、質疑,建造了迷惘的高牆,
於是,看到這裡,我想催促著他上路的,
不是什麼雄心壯志,而是一種"追尋"的信仰。

一個人,一旦對目下所擁有的一切開始有所質疑,
往往,"追尋"就有了開始的契機,;
我想在第十二章"朝聖者"裡,謝旺霖的這段文字最能準確表達出,
那種不得不上路、不得不流浪,以期"追尋"什麼的騷動:
"有時你會因為緊張而感到即將窒息,但命運彷彿總拖著你的步伐往前近逼。"
"多年來,你的心中始終有個"他"反覆不斷擠破著你,"
"你被他無止無懈的腳步急急追趕,"
"你在他的陰影裡迷惘地想尋找一個突圍的姿態、堅決的聲音,"
"可你成長的速度竟遠遠地不如"他"。"
"你來,無非是想從他時而轉強時而轉淡的變化陰影裡,尋索一個逸出的機會。"

這種追尋不一定有什麼目標,
放逐路上所經歷的一切,
才是讓人有機會準確的面對、看清自己,以及重生的重點。
於是謝旺霖到達拉薩之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振奮或喜悅感,
那場大哭,哭的應是一路上面對外界與自我的恐懼的釋放,
那些眼淚,或多或少是因為那些孤身在黑夜裡、雪地裡行路和與人相遇時,
所衍生的種種感觸和反思在行路的最後衝上了心頭吧!?

劉克襄在專文推薦中說:
"在漂和泊之間,我們不斷再尋求一個平衡點。"
"或者,摸索一個人生旅途的著力點。"
"三四年級的人,年輕時,總試圖在流浪裡,尋求著安定,泊中帶漂。"
"七八年級剛好相反,流浪往往趨於空蕩,常率性地,漂中無泊。"
我想是所有這些"老人"裡面最貼近lukeworm世代的脈動的說法了吧?

因為不願意對於"未知"坐以待斃,所以追尋,
因為不確定所有的不確定,所以追尋,
因為需要點什麼誠實的面對自己所有恐懼、短處、不明不白、混亂的依據,
所以上路、所以追尋。

這種流浪的蠢動,是自古皆然的,
我了解那種面對著巨大的矛盾而產生更巨大的矛盾兼著焦躁的混亂,
所以我才羨慕作者一咬牙的毅然決然。

也所以,我才不得不強烈的質疑那種毅然決然。
是不是一定要放逐到山巔水湄,
人類才能如此深沉而完整的看清楚自己?
是不是一定要挑戰了所有的極限,
人類才能如此全然而徹底的明白自己的渺小?
我無法制止自己去想像那些在台灣的、在路上遇見的、在開始不歡而散分手的,
這些那些的人所衍生的恐懼與擔心,
他們因為"不在場"而必然發展的種種想像,又會是如何揪心的折磨?
每個人的情緒是每個人必須負責的,
而每個人的選擇是其他每個人所必須尊重的,
這些話,是成功的人說的,
如果今天謝旺霖跟"阿拉斯加之死"敘述的年輕旅者一樣,
回返家園的只是一罈骨灰或者一抹靈竅,
那誰,有誰,還敢為當初跟他的親人說"要尊重他的選擇",
這樣的說法負責?
"阿拉斯加之死"的年輕旅者,不是笨蛋,不是莽夫,
他也有他要追尋的東西,只是,那些重視他的人,
再也無法知道他是不是追尋到了而已。

我必須說,追尋其實是需要一些自私、一些犧牲、一些醒悟的,
一昧的將之美化為必要的成長過程、脫胎換骨的放逐之旅,
都是不必要、扭曲作者的意志、以及不負責任的擅動的言詞,
那是我在閱讀某些關於本書的評論時總覺得咬到沙石的原因......。

蔣勳在序中說:
"我還是在夢想:台灣的青年,讀完了旺霖的書,紛紛開始了他們的出走與流浪。"
容我重新穿插,
"......在審慎的自我評估、良好而開放的溝通,與仔細的規劃之後,"
"紛紛開始了他們的出走與流浪。"

我也有我想要流浪的焦躁,
但是我知道會還沒出發就思東想西的人,本質是不適合流浪的,
於是我能做的,依然只是這樣,又愛又恨的看完這本書(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sa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