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顆小行星/劉克襄/遠流

人生的意義何在?

劉克襄說,他肯定,十七歲是不會有答案的,二十七歲都很難。

於是他用十五的故事描述那些曾經以自己的燦爛對他述說生命的意義的人們,
他們有的是傳奇而漂泊的自然探險人物,有的則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庶民,
有的以霎那的光彩提示了漂泊的奧義,有的則以靜默的星光寓示了信念的單純,
劉克襄說"他們都具有單純而堅韌的生活質地,熱情而努力的錘鍊自己,"
"或者耗盡自己,把生命拉出深邃的美麗面向。"

我向來喜愛劉克襄的文筆,
哀而不傷,悲而不憫,有一種溫婉的安撫,
從"風鳥皮諾查"、"小綠山之歌"、"野狗之丘",到這本"十五顆小行星",一直如此。

劉克襄在序言裡面說:
"十七歲時懷疑生命,這種困惑是可以理解的。"
"但人生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引言,更不是課堂上的是非題或申論題。"
"人生的意義是後設的。"
"我們用一輩子追逐,可能最後回首時,才會恍然明白。......"
"人生不是沒有意義。人生有很多種可能。"
"是過了以後,才知道。"
"不是開始的疑惑,或者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
"而是小事的慢慢積累,堆疊出未來,同時形塑了自己的高度和亮度。"

十五的小小的故事,美麗的是每個人依循自己的信念所呈現的認真。
人生哪,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傾注熱血、可以因之感受滿足、可以循之追索成長,
畢竟實在是太寂寞了吧?
我好喜歡劉克襄筆下的姜博仁、胡德夫、高中部落、老五、伸港阿嬤,以及清裕婆婆,
他們在不同的軌道旋轉,折返著不同光譜的波長,
認認真真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於是至少他們都可以對自己微笑。

就像這次在溫布頓網球賽創造了傳奇的Isner跟Mahut,
第五個盤總共打了138局(最後70:68),
這種認真是對對手最好的恭維,更是對自己最必須的交代。

劉克襄過謙了,他說他在努力變成這樣的小行星,
其實他已經是了,對像我這樣一路被他的文字所啟發、所感動的讀者而言。

有時候,passion會變成obsession,
有時候一個人的毅然決然與不顧一切,注定的是愛他的人們的傷心。
關於這樣的小行星的故事,
我想到"Life List"與"阿拉斯加之死",也想到岳納珊,想到皮諾查。
只是啊,如果一個生命追尋的東西本來就不是安穩,
那他們所置之於度外的,也許本來就不能用我們的標準去評判與譏諷了吧?
我為他們的消逝而喟嘆,但也不可否認的為那些堅持與絕對而撼動。

大學時,我們會笑說那些在自己的領域、生活裡認真過日子的老師,
在聊到那些他所交付了熱情的話題時,背後總有種"光"的發散感覺。

我知道我做不成岳納珊,但是我確實想要那種光,
不知道那天開心的講著自己的實驗的我,背後有沒有一點點微弱的燦亮呢?(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sa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