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杯茶2: 石頭變學校/葛瑞格摩頓森/城邦

於是說"三杯茶"的葛瑞格回來了。

在巴基斯坦的科爾飛實現諾言建立學校後,
1999年,家鄉遠在世界的屋頂的吉爾吉斯人,
再連他們身處其地的阿富汗政府都不聞不問的情形下,
騎馬找上了葛瑞格,請求他為他們蓋一間學校。

封面的文案是這樣寫的:
"一塊石頭,一個夢想。一個承諾,十年等待。"
"心的力量夠大,全世界都遺棄的絕望之地也可以擁有希望。"

那是戰火綿延之地,內戰、美國與恐怖組織之戰......
那也是窮山惡土之地,2005年喀什米爾大地震之後,
葛瑞格面對的不只是對新學校的承諾,也面對了舊學校重建的需求。

但是他都做到了,在所有人一起奮鬥的努力之下。

"三杯茶"的成功,讓葛瑞格的中亞協會終於可以得到需要的善款,
但是也同時讓葛瑞格的生活重心,由真正在亞洲的這片土地上交涉,
變成在美國各地巡迴演講、尋求贊助、宣揚理念。

他自己對於這樣的轉變是不開心的,
"這代表我已經切斷和我所愛的人民與土地的直接接觸,"
"他們是我ㄧ開始從事這個志業的原因。"
"這一切讓人痛苦、難以忍受。"
"但沙爾法拉茲的電話和電子郵件不斷提醒我,"
"這也是完成我們在阿富汗已展開之志業的唯一辦法。"

誰是沙爾法拉茲?
他是葛瑞格在阿富汗境內負責與各方人士交涉、籌備學校興建事宜的負責人。
此人跟葛瑞格的個性之像,帶著理想與固執在奮鬥,
還曾經因為堅持要完成要事,而延誤自身腹內發炎的就醫。

如果說,"三杯茶"裡面,
葛瑞格成功的要素是堅持與勇氣,
那麼,"石頭變學校"所呈現的,
則是一群人如何為相似的理想所聚集,而合力完成那個理想的故事。

"三杯茶"會讓人獨來隱隱有憂,
因為一個組織不能只由一個人來運作,親力親為是好事,
可是知人善用才是能保持那個組織長遠持續下去的方法,
即使在創辦人黃沙埋白骨之後也還能繼續發揚、完成所有那些信念的組織,
才能真正算是成功的。

而葛瑞格終於完成了那項蛻變。
不離不棄、會提醒他要注意難民學生心理治療的妻子塔拉,
用孩子最單純的思考來告訴他說"爸爸,你的學校沒有遊樂場。"的女兒,
懂得變通、擁有無限彈性來多頭進行在19天內完成三間學校的沙爾法拉茲,
在烽火最密集之處服役,同樣相信"用書桌對抗子彈"的上校柯蘭達,
對於激進主義伊斯蘭份子威脅當地女童不許上學而挺身相抗的毛拉馬提猶拉,
始終堅信,"把石頭變學校"是他所能提供給人民最好的禮物的阿都拉希德可汗...

我始終都相信"物以類聚"這句話,而這就是了。

觀察一個人秉持著信念與其自身的個性所聚集到、任用、交付責任的人們,
我們多多少少可以窺視到那個人本身大概的性格與思想。
(於是我必須承認這次回台多多少少對於我們的主政者感到寒心與失望。)

葛瑞格說:
"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則你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
他也堅信,"教育是信仰各種宗教的美國人和穆斯林共享的許多基本價值之ㄧ。"
於是他提供學校,讓跟全世界所有人一樣渴望和平的非激進主義穆斯林,
可以讓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孩子們,在他們的文化的意識形態下,接受平衡的教育。

而這些信念從來沒有被任何事改變過,就算911都沒有。

於是這些信念讓他得以聚集了所有的幫助,
得以與那些為了同樣美好的目標在希冀、祈禱、奮鬥、貢獻的人們相遇。

李偉文的推薦序說的好:
"不管是一群多麼平凡的人,只要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
"那麼他們就能面對驚人的挑戰,並完成他們從未想過能夠實現的成就。"

葛瑞格如果是火種,那就是所有人們的眾志成城讓這火得以燎原。

所以不要小看你微弱的光亮,
我們都可能是火種,也都擁有那種讓火得以燎原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sa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