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嬉皮與喇嘛的孩子/Daja Meston & Clare Ansberry/遠流
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安德烈/天下雜誌
東京鐵塔 - 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Lily Franky/時報

一開始我思索了一下要怎樣介紹這幾本書,
才能一口氣把我想傳達的東西說完;
後來,發現就按照我看完書的順序來講就夠了,剛剛好。
文章一定會很長,請大家就慢慢看吧~~

"嬉皮與喇嘛的孩子",是在公益路上的金石堂還沒收店前買的。
Daja Meston於1970年出生,他的父母是那個年代典型的嬉皮,
流浪、追求自由自在與性靈,從另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笑)。
Daja的母親於他們一家人浪跡至印度時選擇出家為尼,
Daja精神脆弱一直以來依賴妻子的父親因而精神崩潰返美;
於是,Daja的母親將年僅三歲的他寄養於當地的藏人家庭之中,
三年裡僅偶爾抽空探望兒子,
致使Daja一度以為藏人家庭的養父母是他真正的父母親,
並不停疑惑為什麼自己跟其他人這麼不一樣。
到了Daja六歲時,他的母親認為寺院比美國更適合孩子成長,
便將他送入柯槃寺中剃度為該寺第一個金髮碧眼的小沙彌;
一直到Daja十七歲時,
在巨大的疏離、異鄉人感、孤單、懷疑自我價值...等等情緒驅使下,
他違背母親的心願返美,重新創見自己的人生。

Daja成年後取了一名西藏難民女子,
並投入西藏自由獨立關懷運動中,
在一次行動中遭遇中國政府的逮捕,
強大的挫敗、自我厭惡,外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感覺,
他選擇從拘禁處的窗台跳下來想一了百了,
很幸運的沒有死成,
還被西藏人權團體當成為了他們而自我犧牲的大英雄;
"為什麼我這麼想死?"、"難道沒有任何值得我活下去的理由?"...
每個問題逼迫Daja開始接受心理諮詢,
他說"每一次我把生命中的某一條線拉出來,仔細審視它,"
"母親穿著僧袍的身影就會從這條線的盡頭浮現。.......她讓我想到流沙,"
"看起來很堅實,一旦走上去,就會陷落,讓你痛苦掙扎。"
"費區醫生問了越多關於她的問題,"
"我越領悟到,我對她的生活所知甚少。......"
"我對她的童年一無所知,也不了解她的種種感受,"
"不知道什麼是讓她快樂,什麼事讓她悲傷。"

喵喵要從這裡跳到第二本書 - "親愛的安德烈"。
安德烈是龍應台的大兒子,
當她"拋夫棄子"來台接受台北市文化局長的職缺時,
安德烈14歲,然後,當龍應台又重新有了自己的時間,
安德烈已經是個18歲的"成年人"了。
龍應台在序中說"我極不適應-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
"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的小男孩,哪裡去了?"
"我走近他,他退後;我要跟他聊天,他說,談什麼?......"
"但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願意,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因為,十八歲的兒子,已經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
"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
"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
"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
"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
So,龍應台邀請安德烈跟她以書信體的方式寫個專欄,
這一寫,寫了三年,總共36封信,
一個母親放空自己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
也給了她的孩子一個機會去認識那個從小到大喚作"MM"的人;
兩代人、兩國人,那些本來就應該會有,
只是在許多家庭文化裡被強力忽視的差異、異議、爭執,
就這樣浮上檯面.......

容許我再跳到第三本書 - Lily Franky的"東京鐵塔",
看過電影或日劇的人請先把帥的要命的小田切讓,
跟不是喵的菜的速水茂虎道丟到一邊,
畢竟這本書,說真的,比電影或日劇都精彩多了。
Lily Franky用輕鬆的筆調描述了自己的雙親,
說是雙親,其實主要是那個極為體貼而帶有堅韌生命力的卡桑,
相依為命的日子裡,進學、吃飯、醫院、死去,
變成影像後很灑狗血很kitsch的東西,
在原來的文字裡原來是這麼溫暖的流動著的,
我為那些總是不看原版書的感到悲哀啊......
而就算是朝夕相處,沒有尷尬的距離的母子,
在老媽去世後,Lily Franky還是無法不發出
"對父母的事,我不了解的似乎還有很多很多"的喟嘆哪......

我們總說,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創造,
諷刺的是,沒有誰的人生是可以完完全全只由自己創造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家庭故事,
我們的父母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帶來了帶來他們自己的故事,
以及這些那些,了不起有點modify的價值觀、思想、信念......。
很多人並不會發現這些在我們的成長過程裡不停按下的enter鍵,
以及它們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這很正常,
這些如影隨形的符咒,看不到摸不著,
往往忽然遇到了什麼事才大驚的發現
"天啊!我剛剛的反應/行為/用語/思想模式,怎麼那麼像我老媽/老爸!";
平常生活裡我們幾乎是都沒有這樣的覺察的,
於是我們走著我們的父母默默烙印的腳步地圖,
在自己察覺不到的輪迴上用極為相似的性格走著。

Daja的母親渴望愛與家庭,卻還是讓她的兒子有了同樣的渴望,
Daja的母親總是極力討好大人,一如幼年的Daja所嘗試的一樣,
而不停的失敗,讓這對母子已令人驚恐的方式相似著,
他們都相信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愛,所以才沒有人愛他們;
喵喵總覺得Family Stories是種詛咒,
整個家族的循環裡如果沒有人先嘗試扭轉家庭齒輪的方向,
那同樣的輪迴是會不斷又不斷的重複。

有些人有這種勇氣,一如龍應台,
龍應台說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
"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
"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
"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
"他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徹徹底底看清楚往往還會讓人有勇氣去做修正,一如喵媽,
那些痛打喵哥以後的自我厭惡,
讓我老媽成為願意一次一次像剝洋蔥一樣又痛又流眼淚去改變的人,
去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雙親,
然後修正整個家庭劇本來重新對待自己的小孩;
因為這樣,喵哥總說喵喵是他童年挨揍的受惠者... XD
(別懷疑,聽說打的有凶到)
(喵媽說過"我最恨我媽那樣對我,")
("為什麼我還會無法克制的這樣對自己的小孩?")
(喵猜想,會問"為什麼?"的人大概都還是有救的!?)

以上,想必這是一大堆人都聽過的阿喵理論。
(認識原生家庭 -> 自我成長 -> 跳脫家庭輪迴)

所以問題只剩一個,對吧!
你有這麼做了嗎?
你有認真的去了解過你的老爸老媽18歲的樣子了嗎?
他們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
他們的成長過程、求學過程、工作過程經歷過些什麼?
他們相遇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為什麼會選擇彼此做一生的牽手?
你出生的時候他們帶著什麼樣的表情?
他們相信什麼?堅持什麼?喜歡什麼?
他們總是想給予你什麼?想讓你遠離什麼?
他們對你有什麼期許?(他們的,不是你以為的他們的)

你當然可以兩手一攤說
"我媽/我爸就是那樣,所以我也就是這樣,沒藥救了啦!"
Fine,那是你的選擇;
你也當然可以氣憤不平的說
"他(們)也都沒有改變,那為什麼我就要先改變?"
OK,雖然我覺得這根本就是小孩子耍賴時才會用的藉口,
(兩個小孩互打,A嚷嚷對老師說"是B先打我的!")
(那A打人的行為就是應該的了嗎?你會這樣教自己的孩子?)
不過很多事情是不能勉強的,
我情緒上不能接受但是理智上會誓死捍衛你的自由選擇權利。
(我自己要學習人生不用太serious,諸多循環式的抱怨不用太認真看待。)
(什麼都要認真看待是喵媽的性格,我也有,現在是我可以改的機會了,)
(所以也許我應該感謝讓我有這樣機會的人!? XD)

不過啊,不要忘了就像Lily Franky說的
"讓人衷心期盼的"會有那麼一天"(指向父母表達愛與感謝,跟他們好好聊聊),"
"也許永遠都不會到來;"
"讓人害怕的"會有那麼一天"(指父母的死亡與消失),"
"卻會忽然造訪。"

很多故事現在不問搞不好永遠都沒機會了,
家庭是齒輪組成的工具,
一定要有某個齒輪先動其他齒輪才有動的機會,
老是期待別人先動是很不切實際的,
有時候自己先動搞不好也沒什麼關係,
如果最終你還是轉不懂原生家庭的這個機器,
那麼,至少,當你創造你自己的家庭的時候,
可以帶著你自己摸索出來的、新的、非輪迴式的轉動頻率過去。

三本書,獻給你們,以及你們的他們;
可以自己先看龍應台那本,然後轉給你們的他們看,
沒有看完一整本書的習慣也沒關係,
一次折一小章節,趁他們看完還在恍惚思索的時候和他們聊聊,
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可以一次看一整本書的,
那趁他們在看龍應台那本的時候,
自己趕快先看看Daja跟Lily Franky的書吧!
做點心理建設,上一代要改變畢竟時間久了不那麼容易,
不要有那種"仙女一揮棒啥都不一樣了!"的不切實際想望,
(如果你能這樣你才有資格要求他們要能這樣吧!)
如果是這樣的情形,如何把持好自己的balance是很重要的,
而這兩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笑)。

喔,關於有人問過的有聲錄音帶,
喵媽說她錄完哈利波特七後如果沒有被其他義工搶先登記走,
那她是一定會錄"親愛的安德烈"的,時間要久一點就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sa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