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10.20  中國時報
追鳥  踏洋......  10人築夢踏實 
林倖妃/台北報導

堅持永不放棄的女攀岩手黃百樂、立志追隨黑面琵鷺完成世界首部全年生態紀錄的王徵吉,第三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在激烈競逐中,選出十位築夢家;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認為台灣社會需要勇氣和愛,更需要沃土,該計畫正是提供沃土的力量來源。 

諾貝爾和平獎今年頒發給孟加拉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他讓窮人脫貧,創造五百萬個奇蹟;在國內由時報文教基金會和帝亞吉歐公司合辦的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以總獎額三千萬元,連續三年成就「小夢想、大力量」,如今更是在社會各角落發光發熱。

拍鳥建圖鑑 獨木舟越海洋 
經過激烈評審過程,從二四六件申請作品中選出十位築夢家,五位獲得夢想資助金得主分別是,夢想建立三百種台灣常見野鳥圖鑑,提供作為中小學自然學程教材的邱盧素蘭,追隨黑面琵鷺全球飛蹤、投入完成世界首部全年生態紀錄的王徵吉,以及要完成千年來蘭嶼達悟族傳統船隻,首次划向台灣歷史航行的林建享分別奪得最高獎額一二○萬元。 
要到世界各國挑戰攀岩大賽,立志成為世界第一女攀岩手黃百樂獲一一五萬元,要創連環島千里步道,為行人保留步道沿線美麗風景的周聖心亦獲一百萬元;另有五位圓夢學堂得主,將到英國劍橋大學接受為期一個月,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專業課程。 

建環島步道 攀岩挑戰世界 
帝亞吉歐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許智生表示,夢想資助計畫啟動三年來共收到兩千多位夢想家的計畫書,絕大部分都沒有經濟後盾,卻一步步為夢想努力奮鬥,為社會作出貢獻,今年的得獎者中有兩位曾經申請落選,卻再接再厲、捲土重來,在他們身上更見證到KEEP WALKING永不放棄的精神。 
余範英強調,歷年來透過該計畫凝聚很多人,因為他們具有和人分享的氣度和胸襟,更化為人和人之間的關懷,所啟發的力量,正是社會最需要擁有的生命力,透過一個個感動人心的故事,成為激發人心的點點火花。 
代表評審團致辭的評審黃肇松指出,從歷屆得獎者的身上,讓社會看到他們所釋出的巨大能量,遠遠超過那些放棄生命的人,而第三屆得獎者的特色就是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年紀最大為六十五歲的邱盧素蘭,更有遠從蘭嶼來的達悟族,他們的得獎不僅鼓舞自己,更激勵台灣島上每一個人,都能走向更好的未來KEEP WALKING。
------------------------------------------------------------------------------------------------

2006.10.20  中國時報
60歲 開始按快門 上山下海 阿嬤扮鳥人
林倖妃/台北報導

「每個人的夢想起步都很平凡」,現年六十五歲的邱盧素蘭因為被五色鳥的美麗吸引,從此成為追逐野鳥的生態攝影家,走遍全台蒐集二五五種鳥類身影,現在他們全家總動員,要跟著素蘭媽媽的腳步,跨海捕捉飛羽蹤跡,完成三百種野鳥圖鑑。 
邱盧素蘭的夢想,獲得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評審青睞,奪得一百廿萬元資助金,她的兒子邱銘源為母親堅持的精神深受感動,近日已辭去國道工程局工作,跟著媽媽投入生態保育工作,而邱家未來所完成的野鳥影像圖鑑,將無償作為中小學自然學程教材。
個子嬌小僅有一百五十公分高的邱盧素蘭,卻經常背著廿公斤重的攝影器材,走遍台灣各角落,這個被鳥友戲稱為「鳥人」的邱媽媽,連兒子都說她是滿腦子「鳥思想」;而她生平開始學習攝影,卻從六十歲才開始。 
邱盧素蘭說,她年輕時曾經在照相館工作,當時看見攝影大師郎靜山的作品,內心充滿感動,卻苦無拜師學藝的機會,相隔四十年,在兒女鼓勵下入讀社區大學時,她一眼就選中「數位攝影課程」,每周一天跟著老師拍風景,不上課的日子就獨自帶著相機四處猛按快門。 
素蘭媽媽略顯羞澀地說,一次她因為胃出血被禁足無法外出,就到屋頂拍自家所種五顏六色的花,從黃澄澄的金桔到紅艷艷的辣椒,跟著日光滿屋子追著夕陽和日出跑;之後因為在新店附近山上看到五色鳥,竟為之著迷不已,每天趁著先生上班時間,跑到樹下等鳥探頭,一守就是兩個月。 
邱銘源笑著說,媽媽的相機根本無法拍攝鳥類,守兩個月後拍出來的照片老是黑鴉鴉,之後她轉移陣地到台大校園守候,碰到許多鳥友看到「怪怪老媽媽」加入陣營,熱心教導才成功拍出鳥照片;爸爸邱順林退休後載著老婆滿山遍野走,兩人還常常搶著相機拍,愈搶感情愈濃密。 
隨著素蘭媽媽漸漸拍出好照片,邱銘源幫忙整理媽媽每天拍回的鳥照片,太太黃欣欣則是張貼上網供中小學老師擷取,並進行部落格維護,一家人合作無間,在短短三年內讓素蘭媽媽紀錄到兩百五十五種鳥類影像。 
黃銘源說,看到媽媽為圓攝影青春夢的驚人毅力和精神,讓在公家機關服務的他,也想邁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步,因此他毅然決然辭去工作;現在他們一家人還要繼續KEEP WALKING,走向印度、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捕捉在台灣過境的四十五種候鳥的風采,完成三百種野鳥影像圖鑑。

------------------------------------------------------------------------------------------------

2006.10.20  中國時報
達悟之子 舟遊台灣 夢回巴丹
林倖妃/台北報導

達悟族人中有個美麗傳說,他們的祖先從菲律賓巴丹島橫渡太平洋,來到蘭嶼住居開創新天地,卻從未有子孫循著祖先航道回鄉;達悟後裔郭建平和紀錄片導演林建享卻發夢,要以划向台灣作為「練習曲」,最終目標則是祖先的來源—巴丹島。 
從蘭嶼到台灣,路程雖然不遠,頂多六十海里,但千年來卻從未有達悟人冒險嘗試,尤其是以達悟族傳統捕魚的船隻,但達悟子民郭建平和漢人林建享歷經五年沉澱後,終於勇敢跨出夢想的第一步。 
林建享表示,他在一九九七年因為接受人類學家胡台麗老師的委託,遠道到蘭嶼拍攝達悟族人生活,卻讓他充分感受到蘭嶼這片土地的魔力,二○○一年他和郭建平合作,將蘭嶼傳統的十人船製作過程,要重現在科學博物館,郭建平去問其父親,父親一句「台灣沒有蘭嶼的鬼」,讓兩人豁然開朗。 
郭建平說,他和工作夥伴,也是族人在蘭嶼先尋找船材,每棵樹要先觀察砍伐後可能倒下方向,作為達悟人,幾乎是只要看到樹形,就能確認該棵樹木可作為船的哪一部分,一群人在島上準備廿多天,將船材全運到台灣,並一片片製作出一艘美麗的達悟船隻。 
船隻完成後,郭建平帶他年高七十六歲,卻第一次踏上台灣土地的父親,到科博館看看當年第一艘登陸台灣的「蘭嶼船」,父親看到在館內的船卻搖頭嘆息,直說船應該航行在大海,否則就喪失生命力;一語驚醒郭建平和林建享。 
在兩人的夢想中,這是個一半台灣、一半蘭嶼,一半傳統、一半現代的夢,林建享解釋說,這幾年原本應是作為紀錄者的他,到處跟朋友說他的夢想,尋求支持,加入的人來自各行各業包括工程師、醫師等等,但實現的主導者卻是達悟族人,尤其是郭建平。 
他們夢想中的船隻下月即將在蘭嶼起造,之後依循達悟傳統,參加飛魚季出海捕魚,完成傳統的任務後,即將進入現代階段,開始划向台灣,預計分成兩階段,以兩晝夜的時間,先到綠島再到台灣,並繞行台灣一周約一千一百公里,讓所有支持的人依自己所選擇航段上船划行;向台灣展示真正的海洋文化。 
------------------------------------------------------------------------------------------------不管不要臉的陳先生做過什麼
他的(or幕僚的?)一句名言還是很有意義的:有夢最美, 希望相隨

我們都很容易被生活消磨掉
一點一點的因為"不可能"因為"做不到"
因為各種各樣自己告訴自己的理由
而放任曾經閃亮亮過的夢想每天每天黯淡一點點  一點點...

還好  夢想黯淡以後不會消失
它們會端放在記憶百寶箱的深處
等待也許某一天會因為個什麼原因在打翻百寶箱的同時
嘩啦嘩啦的滾動到我們的視力所及範圍
然後  也許  我們會再把它們擦的bling bling的

沒有夢想的執行是簡單的
不過也沒有一步也接近不了的夢想
就算每次挪動的只有一小步也好
我們都應該為還願意挪動這一小步的自己感到驕傲

也許會徬徨  也許會迷惘   也許會充滿許多不確定感與對自己的質疑
可是只要不要忘記了那個曾經的自己的感動
我想我們是都不會迷路到哪裡去的

你的夢想  現在在哪裡呢?
灰塵要是不小心多了一點
可別忘了擦擦它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sa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